公共關係委員會
讓企業購買碳權是不得已的手段並不是目的
二氧化碳的排放會導致全球暖化的議題最早可追朔至1979年 , 當時的環保鬥士帕莫蘭斯(Rafe Pomerance), 在一份被廣為忽視的煤炭報告中,發現碳排放的增加對未來氣候影響甚鉅,與漢森當時的研究推論不謀而合,兩人往後幾年試圖喚起各界對全球暖化的重視 , 有識之士雖努力發聲,但石化業意識到相關研究可能衝擊既得利益,質疑科學結論具有不確定性,成功影響白宮高層決策 , 1989年5月,漢森再度赴國會作證,發表白宮插手修改後完全變調的證詞,指全球暖化原因尚不確定,可能只是「自然過程」。漢森與帕莫蘭斯等人10年來的呼籲與奔走付諸流水。
然而在2021 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發給日裔美籍學者真鍋淑郎、德國科學家哈斯曼及意大利學者帕里西後情勢就此改觀,瑞典皇家科學院今年在評獎理由中表示,三名科學家“為我們理解複雜的物理體系做出了奠定基礎的貢獻”。其中,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日裔氣象學家真鍋淑郎今年90歲與89歲的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院漢堡氣象學研究所的學者哈斯曼因“建立地球氣候的物理模型、量化其可變性、可靠地預測全球變暖”。四十多年來的紛爭在諾獎頒發的同時總算是對碳排放與氣候暖化做出最後的判決 , 在全球都取得高度共識並已經做成政策的今天「2050淨零碳排」 , 我們應該要先專注於每日生產過程中所直接或間接的碳排放並做最大限度的消減 , 最終無法處置的碳排放在透過其他的作為取得碳匯並認證成碳抵換權進行最終的抵換 , 然而碳匯轉換成碳權中間還存在著巨大的流程 , 方法學的確認 , 驗證單位能力與人力的建立等等…….. 期盼主管機關能夠協助企業開發出更多的碳權, 讓碳權在台灣不在是稀缺的資源。